一到临近过年,聚会扎堆,老艺术家就想原地隐身。
作为社恐晚期患者,推杯换盏间的商业互吹,已经足以让人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一套海景大别墅了;而身为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打工人,对三姑六婆们查户口一般无微不至的关心,更是从头到脚写满抗拒。
而今年,不愿参加聚餐的理由又多了一条:身边人的公筷意识,真的太差了。
不管是面对疫情,还是“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60%”的国情,公筷公勺的使用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。可就是有人不习惯、嫌麻烦……即使在家吃饭,也常常因为公筷代言而喜提妈见打套餐。
可不管是公筷制还是双筷制,仅仅多备一双筷子的事,还真不算什么麻烦事。
看看隔壁践行分餐制,碟碟碗碗铺满全桌,吃个饭就像搞餐具展示的韩国和日本,那才真正让人头大。
的确,“西方分餐,东方合餐”的固有印象该被打破了,东方人分餐起来,可比西方人精致讲究得多。
1、起源于中国的分餐制
传统的日韩料理常给人“菜少碗多”的铺张感,原因之一,便是分餐相比合餐,需要的碗盘更多。
而考虑到这两个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,四舍五入可以推测他们的分餐制应该也是和中国古人学的。
中国古代分餐的历史比较长
在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《源氏物语》里,有一段描述源氏设席大宴宾客的场景:“铺设四十张中国席,其他坐垫、凭肘儿等物也都一律崭新精致。”
此处的“中国席”,便是一人一案分桌而食、在年代皆有史可考的用餐传统。
可吃饭,吃的不仅是食物,更是气氛。
到了唐朝,民风开化,森严的等级和礼制观念也逐渐弱化,分桌而食的绝对分餐制又进化成了相对分餐制——会食制,即众人围坐于一桌,但各自配齐一套专属食具。
时至明代,夹菜布菜的合食制才成为主流。
反观日本,遣唐使从古代中国学得了一人一套食具的讲究,后又受到了西方分餐的影响,日本的分餐制几乎是从娃娃抓起的。
二战后,政府免费供应给小学生的午餐就采取了单独的餐盘分装,因此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分餐制就已经完全渗透了日本。
△日本便当就是单独餐盘分装的典例
“夫妻杯”“夫妇筷”成了常见的新婚贺礼;甚至家庭成员之间,连放菜盛汤的碗碟都要区别花色,避免混用。
甚至于在外就餐,公筷都没了用武之地。因为日本街头的中餐馆里,还安排了专门给人布菜的服务员。
菜上齐了,服务员会先转动圆盘“让客人眼尝一番”。接着便把大盘里的菜按人头进行分盘,为了避免不同菜式间相互串味,分盘后的食物绝不能直接堆在客人面前的大盘子里,而是要用小碟,一道道分开盛放。